1. |
民國37年,台灣社會普遍窮 困、民風保守、民智未開且資訊不發達,彰化市名醫楊老居先生及其夫人楊紅綢女士(第一屆省議員)發現市內流浪兒童有聚集且日益增加的趨勢,在「回饋社會的熱忱」及「站在社會需要思維」的驅使下,開始將這些流離失所、孤苦失依的兒童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收養在住家內,憑藉著創辦人夫婦無以倫比的愛心,收養的孩子和自己生養的10個孩子都能以相親相愛、互相扶持的心情共同生活著,這是最難能可貴且可撫慰人心之處。
圖片1:民國三十年代 慈生草創初期,拍攝地點:彰化磺溪醫院(創辦人住家後院及安置兒少舊址)
|
2. |
民國四十一年,因流離失所之兒童日益增多,導致創辦人住家(舊址)不敷使用,創辦人夫婦決定以自有資金購買土地、興建院舍,將失依兒遷移、安置於現址,於當年11月24日創立「慈生救濟院」,經彰化縣政府許可設立兒少機構,立案字號為社三字第005號。無論在當時與現今,相較於其他社福單位,有教會體系之支援及協助,慈生是創辦人夫婦跳脫血緣的藩籬、捐出龐大的家產所創立;要永續經營是需要無比奉獻的決心及深耕地方所創造之口碑,樹立典範以期待社會大眾踴躍共襄盛舉。
圖片2:民國四十年代 落地生根於現址,拍攝地點:慈生救濟院
|
3. |
民國69年,創辦人考量身障者之安置需求大幅增加,立即開始為其提供服務;遂更名為「財團法人彰化縣私立慈生仁愛院」,至此本院之服務區分為育幼所及啓智教養所,為弱勢的生命提供24小時教育養護服務。73年,自籌經費建構啟智大樓,提供重度、極重度身障者更高品質的專業服務。因此,本院之經費來源是由創辦人楊老居醫師所捐贈財產孳息、慈善人士自動捐助、政府補助及董事捐助,以共同提昇服務品質。
圖片3:啓智大樓興建圖,拍攝地點:慈生仁愛院
|
4. |
國79年11月前院長因年事已高,將院長職務移交給四媳婦-楊文玉女士,楊院長戰戰兢兢地扛下公公及婆婆遺留下的重擔;承傳<為善無近名>的服務理念;低調地默默行善。著重專業服務,人力皆運用於直接服務、從未運用於公開募款上。個案生命的轉變,甚至到弱勢家庭功能的提昇,是團隊工作最主要的核心目標及價值。
圖片4:聯合畢業典禮
|
5. |
民國90年起,服務戮力逹到政府及主管機關之評鑑標準。先後開辦羅浮社區家園、老居工坊及身心障礙牙科專門門診、光的孩子合唱團等前瞻性服務。學習弱勢之身障者,能被視為獨立之個體、與社會融合並享有社會資源,可以選擇一個正常化的生活模式。而老居工坊提供一個相近於職場環境的實體場域,學員們可以依其興趣學習烘焙、餐飲、咖啡製作、外場服務等專業技能,期待受服務者能夠達到獨立生活的最終目標。106年度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,成績為優等;目前服務人數合計134人,89%(104人)之服務使用者24小時住宿於院內,其中53人因為各種家庭因素而無法返家,如家屬死亡、失聯或是遺棄,仍秉持對生命的尊重與不放棄的態度,堅持繼續照顧。
圖片5:老居工坊庭園景觀
|
6. |
本院創院至今已70年,所創造及獲得的無法計量。我們尊崇、愛惜傳統,更認為這是一份社會責任。全院人員是以「真正落實尊重生命的本質」及「發揮社會資源於最大效益」的理念提供服務;我們想給的,不只是一個安身立命的家,更是可以自主的、歡樂的、有色彩的生活情境!
|